一、气候重塑旅游版图:“西进北移”成主流趋势
2025年暑期,中国旅游市场在极端高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,呈现显著的“西热东冷”格局。西部和北方避暑目的地迎来爆发式增长,而传统东部热门城市则因高温抑制需求,表现疲软。
西部“沸腾”:新疆、青海、西藏等地凭借高海拔凉爽气候,成为家庭亲子游和自然探索的首选。乌鲁木齐酒店入住率超90%,青海环线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40%。
东北复苏:黑龙江、吉林等地依托森林徒步、亲水活动等避暑项目,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5%。
东部遇冷:华东、华南部分城市因高温导致周边游需求锐减,酒店RevPAR(每间可供房收入)同比下滑8%-30%,部分景区客流未达预期。
数据佐证:
暑期国内旅游人次预计突破25亿,消费规模达1.8万亿元,但增长集中于西部和长线游。
飞往新疆的机票量同比增11%,而东部民航客运量仅增5%。

二、行业结构性矛盾:“满房不赚钱”与消费分层
尽管部分区域火爆,旅游业整体仍面临“量增价跌”的困境,核心矛盾包括:
供给过剩与价格战:
- 2025年酒店客房总数突破2100万间,连锁化率43.2%,但单体酒店占比仍达56%,供需失衡导致中高端酒店ADR(平均房价)下降1%-3%。
- 西部热门目的地如喀纳斯,民宿订单增长35%,但平价化趋势挤压利润空间。
消费需求分化:
- 高端市场:奢华酒店通过文化主题套房(如敦煌AR体验)实现单房夜溢价500元。
- 中端市场:亲子研学、健康养生酒店需求旺盛,如“徽商故事探秘”课程带动客群增长40%。
- 经济型市场:RevPAR下滑至120元,倒逼企业向县域下沉。
商旅疲软与休闲崛起:
- 商务会议需求锐减,城市五星酒店业绩下滑13%;而度假型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0%。
三、企业战略分化: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
头部酒店集团应对策略各异,折射行业转型方向:
华住集团:轻资产加盟+会员体系稳固休闲客群,Q1净利润增35.7%。
锦江酒店:中低端网络受消费降级冲击,净利润暴跌81%,加速内部整合。
国际品牌:万豪、希尔顿在华RevPAR下降0.5%,转向本土化休闲产品。
新兴业态:宠物友好型酒店、电竞主题房需求分别增长23%和30%。
技术赋能案例:
敦煌“九色鹿再生计划”通过AR导航、互动任务,游客停留时长提升4.2小时,二次消费增长60%。
四、未来展望:精细化运营与生态重构
短期挑战:国庆黄金周面临出境游分流(如泰国、马尔代夫免签热度TOP5)和商旅复苏不确定性。
长期转型:
- 产品创新:非遗活化(如贵州侗族大歌溢价30%)、情绪价值导向活动(毕业季演出)。
- 技术驱动:AI行程规划替代50%人工咨询,区块链提升供应链透明度。
- ESG实践:绿色酒店认证数量同比增长210%,投资回报率超20%。
结语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精耕细作”
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的分化,本质是传统模式与新时代需求的结构性冲突。行业需以“文化转译×技术赋能×生态共生”为核心,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。未来,唯有精准捕捉细分需求(如银发游、研学游)、构建差异化体验的企业,才能在洗牌中赢得先机。